一键预约轻松体验服务,可直接去距离自己最近的线下体验店茶会时间: 24:00小时完成签到.
述,确实有点勉为其难。雷克说,尽管他们上学也要学习很多关于外国的知识,但这个“外国”一般指的是古埃及、古希腊、古罗马、欧洲、美国,顶多听说过孔子、老子、《孙子兵法》、风水、明朝的瓷器。
至于“李白是谁、秦始皇是啥时候的人”,就只能耸肩表示无奈了。尽管我们中国学生可能知道欧美历史、欧美文化多一点,但当“我们中国”随口而出的时候,其实和他们的欧洲中心主义一样,我们也在不自觉中暗含了“中国中心主义”的立场。
在《中国,特色》一书中,雷克就中国式过马路、韩寒现象、中国教育、中日关系、废除死刑等中国当下的社会热门话题,旁观,比较,以一个德国人的视角发表了不少关于“中国特色”的“特色”看法。
比如“中国式过马路”,德国人将其视为“交通问题的结果”,而“中国特色”则是视为“交通问题的根源”。又比如“韩寒与方舟子之争”,雷克认为其中的“中国特色”是“兴奋型社会”,德国因为责任、多元、法治已经不需要所谓的“意见领袖”和“打假”了,他们的主要任务是“寻找自己”。
在书中,雷克讲了一个“经典文化差异事件”:二战时,驻英美军追求英国女人,在一般人看来,英美文化差不多,但结果却是被追的英国女人抱怨,追她们的美国男人也抱怨,有意思的是,他们抱怨的问题恰恰是相同的:对方太“随便”了!
根源就在于文化差异,在英国,接吻被认为是相当亲密的事情,要约会好几次才可以,而且下一步基本上就等于上床;而在美国,接吻是很正常的,认识不久就可以吻,但从接吻到上床却还要好几次约会才行。
于是,美国男人急着接吻,英国女人就觉得美国男人太“随便”了;而英国女人一旦接受接吻就准备下一步了,此时美国男人又觉得英国女人太“随便”了。
所以,雷克认为现在欧洲流行的“解读中国”的书籍,包括基辛格的《论中国》在内,对东西方之间文化差异的理解,实际上都是有失偏颇的,或者把中国文化想的太“复杂”,或者想的太“简单”。他甚至举了一个例子,一位上海白领与自己西北的牧民同胞,相互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,因为每一种文化自身都存在内部的差异。
因此,我们在谈论一个概念的时候,不能单单看它作为一个词语的字面意思,更重要的是要看是谁、在何种背景下运用了这个概念。理解“中国特色”当然也要如此,对待雷克的《中国,特色》就更当如此了。
责任编辑:张娣
【慧聪资讯手机客户端下载】